中华文化太博大精深,大到我用一辈子也读不完。
装着半部中国艺术史的莫高窟,活了一千年;甲骨的密语过于深奥,神的秘密怎能随意窥探;荣国府那么大,里面怎么可能只有儿女情长······
华夏文明浩浩汤汤,带着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秉赋,甚至连小小的书签,也星光熠熠。
“书签”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唐代,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中便有提及“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
有学者就曾指出:书签中的“签”字,古书记载为“籖”,意思是“竹片或纸片上写有文字符号的一种标识”。
所以书签最初很可能就是取意于书籍中写有文字符号并具有某种标识作用的竹片。
“书签”的来源离不开我国的简牍制度。
古人常常在竹简中插入一根栓有丝线的竹片制成的小牌子,称为挂签(即书签),并在上面标注书籍名字,主要内容,然后通过书签查找所需书简。
读书之前必先读“签”也就成了文人骚客的读书习惯。
随着书籍制作方式的转变,印本书逐步取代写本书,册页制取代卷轴制“横行”。
此时的书签功能也就更加偏向标记阅读进程,标注疑惑,同时也可减少折页频率,保护书籍